會員風采

湖南大學聘任5位院士顧問助力學科發(fā)展

2016/1/11 湖南大學新聞網 點擊:8738

1月9日上午,湖南大學舉行了院士顧問聘任儀式暨土木工程學院“十三五”規(guī)劃研討會。湖南大學校友、重慶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受聘為校長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周福霖、聶建國、鄭健龍受聘為特聘學術顧問。此次受聘的5位土木工程學科的校友院士顧問與在校工作的陳政清院士共同為湖南大學“十三五”藍圖以及土木工程學科的發(fā)展建言獻策。此舉是湖南大學借力院士智力資源,助推學校學科建設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將為高水平大學建設注入新活力。

據了解,湖南大學院士顧問聘任,3年為一聘期,旨在進一步發(fā)揮杰出校友特別是兩院院士的智慧與力量,聘請在校外工作的校友院士為學校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重要改革方案、學科及師資隊伍建設及重大工作計劃的實施,學科或實驗室建設、教師的培養(yǎng)指導,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開展等,提供決策咨詢。 

湖南大學新任黨委書記蔣昌忠在聘任儀式上講話指出,“十三五”是學校創(chuàng)建高水平大學的關鍵時期。當前,國家正在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建立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體系,學科發(fā)展方式、評價標準、投入機制等都將發(fā)生巨大變化,發(fā)展的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當前,學校正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加緊制定《湖南大學“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希望院士顧問們更好地為學校建設發(fā)展建言獻策。

湖南大學新任校長段獻忠代表學校對首批受聘的5位校友院士顧問表示熱烈歡迎。他在致辭中說,建國以來,湖南大學一共走出了16位兩院院士,其中土木工程學院就產生了6位院士。他們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并積極參與學校的建設,為學校發(fā)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今年是岳麓書院辦學1040周年暨湖南大學定名90周年,同時也是學校“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笆濉钡陌l(fā)展將出現新的態(tài)勢,更需要新的思路。他希望充分發(fā)揮院士顧問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地規(guī)劃學校學科發(fā)展,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著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譜寫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篇章。 

“回到母校倍感親切,我愿意為母校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敝袊こ淘涸菏恐芨A卮碓菏款檰柊l(fā)言。他深情回顧了在母校學習的難忘歲月。他說,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扎實的知識基礎、優(yōu)良的學風,這些都是母校留給他的寶貴財富。他表示,非常愿意為母校盡力,并希望在座的土木學科師生始終牢記“千年學府 百年土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時期為國家建設、民族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湖南大學 李崢薦稿)

院士簡介:

馬克儉,1958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學進修鋼結構與彈性力學。結構工程專家。現任中國鋼協(xié)預應力結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空間結構委員會資深委員、“空間結構”季刊副主編。在四類鋼筋砼空腹型網格結構體系及新型預應力鋼網格結構體系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和進展,并應用于工程實踐達100余萬平方米,節(jié)約資金近億元。從事結構工程教學、科研、工程實踐50年,出版專著四部,主編參編新型結構體系技術規(guī)程三本,發(fā)表論文100余篇。

先后榮獲貴州省勞動模范“五一”獎章(1994年、1999年)、全國勞動模范及“五一”獎章(1999年)稱號,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2013年獲中國建筑學會“突擊貢獻獎”,2014年獲中國鋼協(xié)“終身成就獎”。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福霖,1963年湖南大學本科畢業(yè),1983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工程結構與抗震減震專家。現任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國際隔震減震與控制學會(ASSISI)主席。為創(chuàng)立我國“隔震、消能和減震控制技術體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開辟了我國防震減災新途徑。主編我國隔減震設計規(guī)范,技術規(guī)程和產品標準,使我國在隔震減震控制領域,開始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并步入世界前沿水平。曾出版專著“工程結構減震控制”等四部,發(fā)表論文百多篇。

先后榮獲省、部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緒紅,結構工程專家。男,漢族,湖南南縣人,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1992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后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萊斯大學、密西根大學、耶魯大學短期培訓。歷任湖南大學副校長、長安大學校長、蘭州大學校長(副部長級),現任重慶大學校長(副部長級);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和橋梁工程學科鋼結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裝配式房屋結構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兼任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副會長,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住建部專家委員會專家,住建部建筑結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能源與土木建筑水利學部委員,中國力學學會高級會員,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高級專家等學術職務。擔任《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雜志主編,《土木工程學報》、《建筑結構學報》、《鋼結構》、《建筑鋼結構進展》等9本學術期刊編委。

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及二等獎5項。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等知識產權60余項。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主編或參編國家與行業(yè)標準9部,國家與省級標準設計圖集6套;主編國家和省級工法12本;出版專著2部,主編和參編教材9部,在國內外發(fā)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已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90余名,博士研究生與博士后研究人員50余名。

2005年被授予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10年被授予甘肅省領軍人才稱號;2015年擬獲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公示中);2014年被授予中國鋼結構三十年領軍人物稱號。    

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聶建國,1982年1月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結構工程專家,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術兼職包括南昌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施工分會副理事長等。長期從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為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結構工程領域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授權發(fā)明專利20項。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各1項。獲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首屆鋼結構杰出人才獎、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后、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健龍,1982年1月畢業(yè)于中南礦冶學院,獲學士學位;1986年6月畢業(yè)于湖南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yè)于長安大學,獲博士學位。道路工程專家,長沙理工大學教授。現任國際路聯(lián)理事,公路養(yǎng)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運輸與工程學科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編委。長期從事道路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出版學術專著4部、譯著1部,參編交通部行業(yè)規(guī)范4部,以第一、第二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獲國家發(fā)明專利11項,主持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交通運輸部杰出成就獎。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政清,1981年02月畢業(yè)于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1984年06月畢業(yè)于湖南大學,獲碩士學位;1987年12月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大跨度橋梁和結構的非線性分析和抗風抗震研究專家,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湖南大學風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會主任,國家973計劃制造與工程領域咨詢組專家,兼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對我國懸索橋與斜拉橋的非線性設計計算理論和橋梁風工程理論與應用有重要貢獻,發(fā)明的永磁式磁流變減振技術和電渦流減振技術應用于我國多項大型工程并解決了振動應害。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0項。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打印|關閉

0